來自山東煙臺的一則新聞,任先生稱,負責其所在小區的供暖公司,供暖期間給小區住戶的供暖并不理想。為此,小區不少居民都沒有按時繳納供暖費。不過,近日,任先生稱,他收到了來自當地法院的民事判決書,要求其支付未繳納的供暖費。對此,任先生表示有些氣憤。
但在法律面前,如果拿不出證據,只能按照法律判決的結果執行。最終,由于任先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該供暖公司的供暖不力,因此,在協調之后,還需支付拖欠供暖公司的供暖費。
其實,站在任先生的角度,雖然官司輸了,但是他不是有意不繳納供暖費。只是任先生的做法有些過激,應該按照當地規定的供暖流程走,而且一定得留下書面證明。
如果暖氣不熱,任先生可找相關部門進行檢測,其中必須注意的是,一定需要對方填寫相關的信息。如果該部門不配合用戶的工作,任先生完全可以找第三方機構進行檢測,以此作為維護自己權益的證據。
之所以會發生類似于任先生遇到的案件,也說明當地的供暖公司在測量室溫上存在制度上的漏洞,或者是當地工作人員在具體的工作中失職而導致的。
小編認為,如果要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需要提高當地用戶的自我維權意識;同時相關部門加強制度建設以及監督力度。從根本上,確保百姓的冬季供暖能夠安然度過。
新聞鏈接:
1.退供暖費制度可否放寬?
2.市民可對不退供暖費單位提起訴訟
3.室溫檢測不再是空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