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認為,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南北方供暖之爭”其實已經演化為“集中與分散”的供暖模式之爭。
北方:同一熱網住戶取暖冷熱不均
“就一個字—冷!”北京朝陽區管莊西里小區的居民楊新月,住的是一個大約20多年前建的“90后”板樓,保溫性能較差,而楊新月又恰恰住在一層,室溫根本達不到18攝氏度的基本供暖標準。她說,小區內至少有二十幾戶面臨同樣的問題。
在北方現行的集中供暖模式下,受樓層、樓體質量、管網等因素影響,即使處于同一熱網內的住戶,取暖效果也往往大不相同。交同樣的取暖費但“冷暖各異”。中國供熱信息網了解到還有一些居民因“連坐”挨凍。銀川市綠地21城的一位業主說,物業公司提出要向燃氣公司預交100多萬元燃氣費,只要有一個業主不交暖費,小區整體都無法供暖。
業主認為暖氣燒得不好拒絕交暖氣費,而供熱企業因收不回供暖費無力提供更好的采暖服務,這種“死循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十分常見。以北京為例,去年整個采暖季內,負責北京三分之一城區供暖的北京熱力集團接聽了約15萬個投訴電話,七成以上是投訴室溫不達標。
南方九成以上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設備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披露,調研發現,南方近年來采暖方式日趨多元化,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設備。
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的調研報告顯示,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是國家劃定的“夏熱冬冷”地區,包括上海、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四川等。
記者調查發現,上述地區近年來都陸續啟動供暖服務,規模和形式相較北方而言屬于分散型。在湖南長沙,市民董英使用燃氣壁掛爐取暖,她的鄰居有的使用空調、有的使用地暖。董英說:“我的房子90平方米,一般每年用4個月,24小時開著,燃氣費約1500元,不貴、也暖和。”中國供熱信息網了解到也有城市逐步探索“集中供熱”。湖北武漢在2006年啟動“冬暖夏涼”工程,通過鋪設完善的城市熱網,讓數萬戶家庭受益。
江億說,有人呼吁南方像北方一樣集中供暖,認識上可能存在誤區。一是覺得集中供暖是“福利”、有補貼,事實上,目前北方采暖多數也是個人自費;二是認為集中供暖方便、暖和。其實,冷熱不均、環境問題都困擾著北方老百姓。更何況,南方的能源種類、氣候和生活習慣與北方截然不同。
集中供熱還是分散供暖?
各界對于“南方也要供暖”已達成共識,當前爭論的焦點在于如何供暖。為比較集中和分散兩種供暖模式,可以先算三本賬:
一是老百姓的經濟賬。傳統的集中供暖按面積收費,供熱時間早晚、暖氣溫度高低甚至家中是否使用,都得按同樣標準交費,這也是老百姓最大的“吐槽點”。
二是環境的治理賬。近年來,一到供暖季,北方霧霾指數便迅猛飆升。為降低燃煤污染,北方要求使用優質煤,北京更是全面“煤改氣”。不過,中國供熱信息網業內人士指出,燃氣鍋爐與燃煤相比,粉塵、二氧化碳減少了,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依然很大,而氮氧化物是霧霾的重要成因。
三是國家的能源賬。集中供暖主要有三方面的能源損耗,一是管網熱損耗,二是建筑熱損耗,三是一些居民“開窗散熱”等不良習慣帶來的浪費。其中,建筑損耗占比達到40%以上。所以無論南方北方,當務之急是對老舊小區做好節能改造,新建房屋必須提高節能標準。
業內人士建議,從節能角度看,對于沒法實現煤改氣的絕大多數北方城市,以及江蘇徐州等煤炭資源豐富、電廠較多的南方城市,還是要依靠燃煤集中供熱,但在熱源上可以更多加入工業余熱,減少優質煤損耗、降低污染,同時,在計量方式上需要探索更靈活的“分散計量”。
本文來自:http://www.12580ba.com/news/1/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