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節日,代代傳承,端午節快樂!
米粽飄香,粽葉寄情的時節又來臨了,每年的這個的時候,每家每戶的門口插著艾葉,余味裊裊,門內粽香四溢。粽子是端午節每家每戶必吃的一種吃食,南北方對于粽子的吃法各有不同,有甜的,有咸的,甚至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的變遷,粽子也不再只是單一地包裹著軟濡的糯米,其中還有咸肉、紅棗、綠豆、紅豆、花生等五花八門的內餡,就連外形都呈現不同的地域特點,有些呈三角形,有些則是四方形。即便有著這樣那樣的差異,但是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先人的傳統卻始終沒變,一直流傳了幾千年。唐代詩人文秀曾作詩《端午》紀念屈原:“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傳聞,在忠君愛國的屈原投身汨羅江后,百姓為了不讓魚分食屈原的尸身而做了粽子拋至江中以喂魚。
傳說中,龍舟是兩岸的百姓為救屈原而劃,然而最終也沒能追上落水的壯士。時至今日,賽龍舟也成為每年端午佳節紀念屈原必有的活動之一。這一天,競賽者們激昂的汗水在隆隆的鼓聲中被劃動的船槳蕩漾進翻滾的雪白浪花中,一條條龍舟猶如在水中自由遨游的魚飛速前進,千百年來翻涌的江水隨著龍舟的挺進似乎還在為投身汨羅的古壯士屈原悲鳴和怒吼。侯克中在《吊屈原》中曾道:“長恨忠良多坎坷,頗傷辭語太丁寧”;王旭在《讀<離騷>》中也感嘆“奸骨百年塵共朽,忠名千古日月光”;蘇軾亦在《屈原塔》中稱贊屈原“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屈原不求富貴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使人為之折服和景仰,也激勵我們在身處逆境而不妥協茍合,同時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始終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歷史的車輪從來不曾停步,屈原的偉大情操和品節還在世間流傳,這樣的愛國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時代的發展不斷在賦予它新的內涵。
綠綠粽葉裹吉祥,填滿真誠情意長,清清江水龍舟蕩,淡淡黃酒解煩憂,端午節日又要來到,幸福快樂繞身旁。艾米利亞散熱器祝愿大家端午節快樂開心,萬事吉祥。